Tehran・德黑蘭 // 伊朗.Iran

在德黑蘭的我並不喜歡伊朗。

飛機抵埗後,機上的女人陸續開始包裹頭髮,我們便知道是真的到達伊朗了。知道要入鄉隨俗,而且我所準備的衣著也不盡能符合要求,兩名聰慧又環保的同伴已暗自盤算要買衣服輪著穿。

到達德黑蘭機場已是半夜,面對著一系列的未知,我卻出奇地沒有任何的不安,縱使找不到說好了要出現來接我們的司機也沒有半份緊張。

後來我才知道,這種心理質素,是有同伴和一個人去旅行最大的差異。

在德黑蘭的我簡直像是旅行團的團員,早一天到埗的A帶著我和J小心翼翼地兌錢、到皇宮和市集逛街。對伊斯蘭文化的認識近乎零,以及中東的歷史文化習俗的無知,在18日的遊歷後,似乎並沒有任何改善。

是我對世界的好奇減少?或是我刻意沒把這片土地的經歷記在心上?

初體驗被陌生男人在大道上摸手,同時開啟了不時被摸的旅程。我學會的是,我真的不懂得如何反應,到底是接受自己的懦弱或是強行改變自己,我還是未想清楚。

不習慣的還有對遊客的欺騙行為,大概是我一直過於幸運,鮮少需要面對,但幸好有這回的練習,我才可以好好的在古巴適應。堅持每種水果都是2美金的攤販,沒有小心翼翼便必然要爭拗的的士司機,甚至兌錢時會覺得對方會找假錢來換,我最終習慣了不能第一秒便信任陌生人,學習著帶著懷疑以免在真正便騙時過於傷心。

由於事前準備嚴重不足,抵埗後才醒覺伊朗是沒法提款且無法使用外資信用卡的地方,J與我兩人還大安旨意的只換了剛好足夠的現金,回想還是不禁汗顏,也反映了我慵懶的旅行習慣著實缺乏了安全意識。但對於網絡,我倒是記得要在出發前下載好VPN,只是還是得身處境內方知道哪個app是有用的。

最妙的是開始學習不要相信Google Maps,同伴們欲到Heidi曾就讀的德黑蘭大學朝聖,的士司機把我們放下與Google大神的指引相距甚遠的地方,但結果路人出口相助下才知道這裡就是,少於5分鐘的車程還是被收了很貴的車費。有趣的是,沿路走到Metro站,燈光鮮豔的商場裡是一間又一間的書店。

漸漸能夠體會無微不至對女性的壓抑,在於頭巾、在於及腳踝長度的衣著、在於女性專用車廂,一點一滴的蠶蝕,直至集以為常。

Sa'adi Metro Station



Enghalab St, around University of Tehran


Ivan's cafe

Ferdowsi Avenue

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